三月&四月信札:关心人,就是关心一切

Hey,

糟糕,打开这个文档的时候已经是五月,单月的信渐渐就写成了双月刊。一两个月的间隔有些微妙,像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心动的瞬间还鲜活着,其余的日子却已经蒙上一层纱,朦朦胧胧。

现在再想起三月,似乎简单粗暴地以3月21日为界限分成了两段——前半段是冷静的独奏,重复着两个简单的小节:晒着太阳读书或散步,傍晚站在桌前改paper或做ppt,晒着太阳读书或散步…循环往复。而后半段是热烈的圆舞曲,在不停歇的行板里,任谁都能拥着空气跳起快步。

没什么悬念,3月21日是我博士答辩的日子。这个想象中重大的日子实际上来得很快,也来得很轻。答辩倒数第三天我还在打工,下了班习惯性去gym,机械地踩着椭圆机仿佛跑步机上麻木的实验小鼠。倒数第二天,回到阔别两个月的学校,楼上楼下跑着搬运准备答辩后庆祝用的酒水,然后以听学术生涯(我以为的)最后一场talk结束一天的奔波。倒数最后一天,阴差阳错被召唤来学校做了个简短的汇报,顺便又听了一个纯理论的talk,赶回家时已是傍晚,强打精神为第二天的答辩party准备蛋糕——好似老天要我在短短两天里再体会一遍学术圈的所有event,让终点回到原点。于是终点变得亲切,我到达了那里,不是冲刺,也不是完成,好像仅仅是为了纪念曾经出发,仅仅是为了庆祝一段环形的旅程。

没错,对我来说,defense不是考试,只是一场庆祝。我不断地想起年少时候对于组织庆祝与聚会的热忱,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胜过一切。在三月的前半段,与其说我是为了策划庆祝而绞尽脑汁,不如说,是在怀疑自己是否还乐于并善于与人分享这个时刻。所幸,大家慷慨地给了我肯定的答案:在这场庆祝里,我见到了许多朋友与同事,也收获了很多的爱。抱着礼物、花束和卡片回到家的我,好像还是十八岁抱着一堆礼物回家的我,好像还是那个深夜对着一桌子生日礼物和信感叹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人的我,好像还是那个自诩冷漠却总是被温情打败的幼稚的我。我还是我,只是这些年过去,我渐渐淡忘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依然胜过一切。

关心人,就是关心一切。这一点似乎也在三月读的科尔姆·托宾的《魔术师》中忽地显现出来。托宾笔下的托马斯曼永远在观察着身边的人和事,以近乎邪恶无情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将生活中的场景转化为小说里栩栩如生的人。我越读才越觉得自己糊涂:读了这么多年虚构文学,好像才第一次觉醒, 故事从来都不是凭空诞生的,故事本就源于生活啊。哪个小说家不是在观察生活呢?哪个小说家会觉得身边的人不重要呢?


难忘的三月过去之后,是有些错乱的四月。最开始错乱的是季节:从樱花漫天的慕尼黑北上到了依然飘雪的瑞典,又重新在咒骂阴雨与期许花开之间摇摆不定。而再回到慕尼黑时,多日不见的城市忽然被染了一层新绿,地皮上长出的仿佛都是刚刚泡了水活过来的三体人。

其次错乱的是空间与关系。刚在飞机上读完了《拼团人生》,就落地和伴侣同住了好一阵子。从一处蜗居到另一处蜗居,重新适应电脑显示器的高度、床头灯的亮度、手握鼠标的角度,也开始习惯在午休时间溜到河边晒太阳、在漫长的傍晚走到城堡山上期待日落。日子正如同意料之中一般平静惬意,然而一同看完了剧版的Mr. & Mrs. Smith,又为亲密关系中的重重厮杀与火拼倒吸一口冷气——这错乱会是错觉么?

余下的错乱要怪埃莱娜·费兰特。整个四月,我都在读那不勒斯四部曲,读到坐错了车,读到三更半夜,读着读着,我好似有个分身在那不勒斯的街区闲逛,读着读着,我熟悉了这个城市,再读下去,我好像又看着自己消失在这座城市里。

误以为那不勒斯四部曲只是记叙女性情感与成长甚至只是感情羁绊的我,意外地从这四部曲中读到了许多:关于女性写作与政治生活的关系,关于婚姻与生育,以及与阅读《魔术师》所意识到的类似的小说家对生活场景的洞察与利用。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具体的人与他们的命运。或许是费兰特刻意为之,从第一本到第四本,描写每个人的笔墨渐渐淡了。为什么呢?或许是时局动荡无法给每个人续写安定的结局,又或许,普天下世事不过如此:年少时候每个人的鲜活都事无巨细地被感知被叙写;而到了中年之后,再重要的人也不知所终。无论是曾经让人心惊胆战的索拉拉兄弟,还是谜一样来去的安东尼奥,他们为什么走了、为什么死了?没有答案,疑问也渐渐消失在岁月的烟尘中。最后,连那么特别的莉拉也变成一个影子,不知匿身于何处。或许,在吉耀拉倒地身亡的时候,一代人的命运也跟着她一起烟消云散了。就像莉拉说的,坏的里面生出好的,好的里面生出坏的,如此往复。

读完最后一本那天,我碰巧在摄影展看到一个摄影师在二十年间拍下的一对好朋友:一个圆润一个清瘦,从八九岁的孩提时代到两人双双已为人母,只三五张照片之间,岁月改变了她们的神色与她们之间的对照。于是发给L看:像不像埃莱娜和莉拉?她也同意,随后说也刚好把那不勒斯三部曲的剧看完了。L说,埃莱娜和莉拉的童年让她想到了我们的童年。我点了点头,虽然微信那头的她看不到。

尽管我们之间没有费兰特笔下近乎病态的纠葛和嫉妒,也绝无可能爱上同一个男人,但我何尝不曾想象过,当我像个吉普赛似的漂泊不定,总是能回到L身边看看她的岁月静好安稳生活。这本书读到最后几页时,耳边恰巧响起王菲的《红豆》。记得L也曾写过这首歌的歌词给我,我笃定的总是“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而她偏爱“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十几年过去了,世事已然有些旧了,不知道待到我们暮年,再回头看看命运,又会写下怎样的故事。

最后,用最近读到的和菜头一篇博客《午夜来电》里的话结束这封信吧,虽然这段话与以上流水账并不相关,却像是我接到的一个午夜来电:

少年是一股气,蛮横莽撞地向前冲,甚至都没有想过前方到底应该是什么方向。中年是一件易碎品,并且已经碎过,不止一次。用经验,用技能,用责任感,用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勉勉强强黏合在一起,看起来有个完整的样子。但是在生活的污泥浊水,惊涛骇浪之中,再次成为碎片难以避免。于是,就总是有自我拼凑的时候。拨打午夜的电话,是因为在对面有一张自己的设计图纸,可以根据图纸找到拼凑自我所需要的最重要的那几个碎片。这样的电话总是会很长,因为生活打碎一个人只需要一瞬间,但是回忆起自己是谁却需要很久很久。

愿你关心人,也被关心,会记得他们是谁,也会回忆起自己本来的样子。

一个有关“三月&四月信札:关心人,就是关心一切”的想法

  1. 恭喜恭喜!在你读博前就开始读你的blog,从你刚开始读博士,到读博中间的种种思考和困惑,直到现在的PhD毕业,真的为你由衷的高兴!隔空感受到了遥远的快乐!看到你认真而又努力地从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生活中找到点点滴滴的存在的意义,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意义之所在!也祝愿你能一直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如你所是的存在着。

  2. 恭喜恭喜!在你读博前就开始读你的blog,从你刚开始读博士,到读博中间的种种思考和困惑,直到现在的PhD毕业,真的为你由衷的高兴!隔空感受到了遥远的快乐!看到你认真而又努力地从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生活中找到点点滴滴的存在的意义,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意义之所在!也祝愿你能一直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如你所是的存在着。

留下评论